关闭
证书查询
查询
身份证号:
证书编号:
登录 关闭
用户名
密   码
登录
注册
注册 关闭
 
个人 企业 艺术人才 特殊群众
用户名
密   码
确认密码
注册
登录
国华人才测评技术研究院欢迎您。今天是:2024年05月21日
微信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热门关键字:
人才教育 人才测评 在线考试 档案管理 下载中心 网络学院 人事代理 教材 合作 人才招聘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安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探索
0
发布时间:2016-09-05 12:24:19 浏览数:2615   作者:     来源:

   近日,“中国制造2025与高技能人才开发论坛”在安徽省委党校举办。本次论坛由安徽省职业技术培训协会、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国泰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副主任、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秘书长陈祎,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主任杨果,安徽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高泽海,安徽省人社厅副厅长任予赞,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刘明平,安徽省教育厅、文化厅、经信委、省职协、省职成教学会等相关部门的领导,知名制造企业负责人,以及技师学院、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的领导及专家共计200余位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在《中国制造2025》出台实施的大背景下,探讨智能制造趋势下的高技能人才开发之路,这对于安徽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强省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省职业技术培训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光明充分肯定了此次论坛对安徽的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整个论坛包括了6场主旨演讲和3场职业教育管理高级研修讲座,旨在为安徽省政界、教育界和产业界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下的安徽职业教育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开发路径,职业杂志特选摘部分专家精彩观点供全国职教同仁学习借鉴。

    德国工业4.0与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嘉宾:约翰·保罗·斯特姆普灵格博士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齿轮研究中心“EHL、效能、蜗轮和圆锥齿轮”部部长、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德国学界认为,“工业4.0”涉及数据库知识发现、高性能处理器、传感器和执行器、人机交互、智能产品等诸多领域,借助物联网实现智能的交互联系,可以达到提高效率、准确性和经济效益的效果。智能工厂是“工业4.0”的目标之一,其设计的原则要遵循交互性、虚拟化、离散化、实时性、服务导向、模块化等特点,德国正加紧智能工厂建设,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实现汽车定制智能化,顾客足不出户,通过智能手机连接智能工厂就可以定制汽车,并满足颜色、座位款式、发动机等多方位特定需求。

  中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制造大国,不仅在“工业4.0”的专利数量上取胜,在专利技术层面尤其是传感器网络和网络结构领域都取得了领先地位。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能源部长、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加布里尔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已签署一项促进中德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协议,因此未来中德双方将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工业4.0与人才4.0战略

  嘉宾:李杰

  北京大学商业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副所长、赛伯乐投资集团合伙人、中高国际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工业4.0”最大标志就是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网。“当你用手机购物,使用打车软件时,你已在感受“工业4.0”带来的生活变化”,它已经并将继续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基于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下的工业制造新时代,人才需求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大量高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许多企业不再需要低素质、低价位的普通生产操作型劳动力,他们的岗位已经全部被电子装备和智能机器人取代,因此企业只需要素质更高的知识密集型和创新创意型员工。

  随着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大量应用,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将是如何培养适应未来工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大工匠”。

   贯彻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安徽篇

  嘉宾:王鹏飞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规划处处长“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促进了工业的三大转型,即生产由集中向分散的转型、产品由大规模趋同性生产向规模化定制生产转型、由客户导向向客户全程参与的转型。抓住全球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的重要机遇,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工业体系完整齐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高端人力资源优势持续释放,需求市场为全球最大。

  但是中国工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实践操作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安徽省作为中国的工业大省,正在精心编制“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在加快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高端制造业领域,并将完成以下六项任务:以“两化”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主攻智能制造;推进“名牌名品名家”计划,提升安徽制造水平;开展“强基强企”行动,夯实制造业基础;大力推动科技创新,集聚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制造业升级;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为促使任务的完成,安徽省地方政府将会切实落实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一方面坚持项目带动,加大财税扶持,加强金融支持,为智能制造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协会与科研机构、学校协同创新,夯实人才支撑。

   智能制造趋势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嘉宾:王春雷

  国泰安集团执行总裁、华南师范大学数科院兼职教授、汕头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

  “工业4.0”的核心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移动互联、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工业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引领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这些新兴技术的应用必将为中国制造的发展、变革提供良好机遇。但是,要想把握住机遇,推动中国制造的发展、变革,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支撑必不可少。

  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能够实践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中国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中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借鉴国外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一是面向实际,突出能力培养;二是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训练条件;三是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践经验和工程资格;四是重新审视教育机构功能,构建应用性教育体系。

  中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展开。第一,教育创新急需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指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主要内容有特色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确定、细分市场下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类型、专业建设整体解决方案、职业素养教育四大模块。第二,建设方法的转变。企业和学校对应用型人才评判标准存在差异,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学校要改革现有建设方法。建设方法的转变有两点: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变“学知识”为“用知识”,变“重理论”为“理实并重”,并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创业教育;其次,教学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内涵主要包括独立实验教学教材开发、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支持服务实验环境三方面。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嘉宾:王东生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工业4.0”时代最大的特征是思考力的发展,人与人的差距主要是思考力的差距,思想的变革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第一,互联网思维已大幅度改变了生产制造业的面貌,“大批量个性化定制”开始兴起,传统的生产分工界限已经模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大大拉近,“人人都是创业者、人人都是设计者、人人都是消费者”;第二,生产制造业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云端化,中国目前已初步实现了局部的智能化,即自动化和柔性化,未来将完全实现智能化;第三,在生产变革的背景下,职业人才需求结构已经产生重大变化,传统技术工人占比越来越低,知识型工人占比大幅提高,并且未来这种趋势将日益明显。以江淮汽车五年前从韩国引进的年产2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线为例,仅需140名工人,其中操作工占40%,剩下的60%都是设备保障人员。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机器设备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人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建立能支撑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务之急,因此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必须走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之前。第一,职业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建言献策;第二,政府应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尽快实现双轨制,实现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两条线,并且给予相应的学历认证、同等重要的地位,尽快破除“唯学历论”;第三,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强化“校企合作”,并提到加快应用型本科的建设,相信有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引导,中国职业教育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互联网+”创新创业机制建立

    嘉宾:程伟

  欧特克中国区教育支持中心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参与创业创新的人员不仅包括大学生、农民工、留学归国人员,也有企业科研人员、技术和管理骨干,可以说是草根和精英并肩;不仅有小微企业,很多大企业也加入创业创新的行列,纷纷引入众创、众包、众服、众筹等平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做支撑,但是中国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数量不足、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我国创业成功率仅为10%左右,因此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多元途径,包括互联网、创客圈子等,不断累积高度的创新思维;二是创业教育服务,通过突出专业和教材特色,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也要加强创业模式辅导和创业过程引导,以培养在不同行业中创业创新性人才。

   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嘉宾:杨建基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学系博士候选人、广州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提出,高职教育正面对着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而让高职教育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是一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台湾的高职虽然凭借着提升竞争力的机遇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依旧面临着课程重理论、产学联结不够深化、高职学生以升学为导向、职业教育学术化、职业教育定位不明、学用落差以及少子女化、学生来源及发展方向等问题,为应对发展需要,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紧跟国际趋势及台湾整体环境与社会需求变化,制定了一整套教学品保制度,努力再现台湾高职教育荣景。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存在五点缺陷:功能过于单一;发展目标不清晰;非正规、非学历、部分时间制职业培训开发力度不够;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高职地位不稳、声誉不佳等。借鉴台湾的职教制度、英国的BTEC及FEC、澳大利亚的TAFE、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等国际上先进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国泰安创新提出职业教育“1+5”模式,即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加“产、学、研、创、训”联动的理念。这种模式有助于弥补我国高职教育的缺陷,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的一剂良药。

   释放改革红利:民间资本与社会资源共促职业教育发展

  嘉宾:仇旭东

  国泰安集团高级副总裁、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及硕士生导师、中国股权投资研究院副董事长

  2015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大年”。在政策方面,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在市场方面,在线职业教育培训细分领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专家预测职业教育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任务,关键是有望放开教育的非盈利性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教育。

  政策利好助推激发起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事业的热情。然而配套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投资职教收益难以保障、公办职业院校积极性不高,以及民办职业院校管理运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阻碍了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的进程。

  虽然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障碍,但是市场上已经有多种模式在实践,值得借鉴指导。结合近年来在职业教育投资领域的一些实践活动及真实院校案例,推荐两种典型的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即混合模式和教育融资模式。一方面,混合模式是指公办职业院校引入社会资本,委托社会力量运作与管理职业院校,能提高公办学校的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共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和教育融资租赁的教育融资模式,可以为学校提供安全有效的融资渠道。因此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以社会资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支付方式 | 微博
  •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03407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02376
  • 京ICP备17030929号-2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0481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国作登字-2017-F-00362601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总局商标局
    商标注册证第277961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