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证书查询
查询
身份证号:
证书编号:
登录 关闭
用户名
密   码
登录
注册
注册 关闭
 
个人 企业 艺术人才 特殊群众
用户名
密   码
确认密码
注册
登录
国华人才测评技术研究院欢迎您。今天是:2024年04月29日
微信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热门关键字:
人才教育 人才测评 在线考试 档案管理 下载中心 网络学院 人事代理 教材 合作 人才招聘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毕结礼: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探索
0
发布时间:2023-06-19 10:47:45 浏览数:1396   作者:国华研究院     来源:

京津冀职业技能发展联盟专家、北京大学兼职研究员、中国职工教育和培训协会副会长、国华人才测评研究院首席专家

当前,劳动教育的热度很高,值得点赞!但如何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也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如各种研讨会、培训班的举办,还有教材品种多样,文章内容各异等。这些,对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没有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没有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全面、高质量发展。这是因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实施国家“五育并举,德智美体劳”和三全育人的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也是教育强国的重大发展战略。教育强国,劳动动教育必须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教育者的使命。

那么,如何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呢?我想借这个平台讲三点想法,或者说是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必须把握好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劳动教育要在坚持立德树人之根本前提下,围绕“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九个字做好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一是懂劳动。懂劳动就是劳动价值观认知,是对劳动教育重大意义的认知教育。劳动创造价值,对国家发展,对家庭幸福,对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发展的奇迹!都是实践的写照,不言而喻。如大国工匠和能功巧匠,在各自岗位上,通过劳动,创造了发展的奇迹和财富。

    二是爱劳动。爱劳动就是职业修养,是职业精神中的劳动价值观体现。如工匠精神,劳动过程中的执着与精益求精等。爱劳动也是优秀劳动品质的习惯养成。如劳模精神养成等。

    三是会劳动。会劳动就是学会劳动的职业技能和劳动的工作方法、技巧等。请注意:懂劳动和爱劳动,是赋能会劳动,提升劳动品质和劳动质量的基石(支柱)。

     第二句话是:把握住实施好劳动教育的关键节点。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要强化“三大能力”建设,包括体验式劳动教育教学项目设计开发能力、教师劳动教育的教学实施能力、劳动教育教学质量过程的控制(评价)能力。可以说,这“三大”能力不足,是影响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屏颈。如何破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屏颈,需要在理论研究、操作实践行为及项目设计开发、以及教学效果评价方面,下大气,推动劳动教育的一体化设计,系统化实施推进,助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人们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健康发展。

第二个方面,要强化劳动教育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和针对性设计。实践告诉我们,劳动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年龄层次、年级及专业类型,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会劳动”差异性明显,如中职,高职在人才层次上的技能要求差异问题,必须要弄明白。

第三个方面,要强化劳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科学评价,不仅涉及到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还涉及到劳动教育的本质导向问题,目前亟需探索劳动教育的质量评价模式,重点任务是评价的标准体系建设。因为,劳动教育的跨界性特点、社会化体验式特点特别明显,也就是说,单一的课堂教学,是违背劳动教育教学规律的,不可能有高质量发展的劳动教育。因此,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不仅要抓住本质,还要抓住核心要素,特别要注意他的跨界性和社会化特征,家庭教育尤其不能缺位。

    第三句话是:要强化实施好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和条件支撑。实施劳动教育必须要系统化设计和体系化推进。如劳动教育文化建设,包括国家、行业企业、校园和家庭,缺一不可。劳动教育,是国家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是教育和人才发展的灵魂,切记!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我的个人想法,和大家讨论讨论。当前,我们要紧紧扣住、并坚持以劳动教育的应用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主题,探索“懂劳动,爱劳动和会劳动”的劳动教育发展规律,赋能劳动教育“三大能力”建设,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为高质量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赋能助力!

    就业好和劳动好,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时代劳动者,这是劳动育者的使命担当!

  •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支付方式 | 微博
  •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03407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02376
  • 京ICP备17030929号-2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0481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国作登字-2017-F-00362601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总局商标局
    商标注册证第277961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