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证书查询
查询
身份证号:
证书编号:
登录 关闭
用户名
密   码
登录
注册
注册 关闭
 
个人 企业 艺术人才 特殊群众
用户名
密   码
确认密码
注册
登录
国华人才测评技术研究院欢迎您。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热门关键字:
人才教育 人才测评 在线考试 档案管理 下载中心 网络学院 人事代理 教材 合作 人才招聘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两会访谈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谈稳就业
0
发布时间:2020-05-27 10:17:14 浏览数:2236   作者:GHTA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1.jpg

就业是民生之本。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如何保就业?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的挑战,怎样找准稳就业保民生的着力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

2.jpg

问:

  2020年疫情突然袭来,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接连出台“稳就业”相关政策措施。您认为应该怎样发挥稳就业政策的作用?

答:

  莫荣: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法。当前稳就业的政策应该与平常时期的做法有所差别,因其同时面临更加严峻的总量问题,以及难以克服的结构性问题。由此,稳就业首先要从宏观层面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纾解就业总量问题,再从微观层面解决具体的服务和结构性问题。

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您认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就业将面临哪些挑战?

答:

  莫荣:今年就业形势异常复杂严峻,由于疫情对就业的冲击与原有的周期性、结构性、摩擦性等就业矛盾相互交织同时迸发,而推动就业工作的传统手段又被阻断,导致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困难超过以往的历次冲击。当前,国际疫情扩散尚未出现拐点,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处于防疫下的封闭状态,使得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面临全面关停,引发经济下行甚至全球经济危机,也会对国际和国内就业产生新的冲击。

  面对新形势,中央把保居民就业突出地放在“六保”的首位,凸显出稳定居民就业、全力保住工作岗位是经济工作的底线,是当前宏观政策非常重要的目标。

  做好今年保就业、稳就业工作,我认为首先要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稳定良性互动。在冲击和风险加大的情况下,更应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把稳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就业牵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两头,保就业就是保经济,就是保老百姓的生活。

  因此,相关的财政货币宏观调控政策和其他经济社会政策应为完成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任务目标进行调整协同和配套,最大程度地支持就业;应将扩大内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和稳就业的重中之重,形成“扩需求——促就业——保收入——增消费——推经济”的良性循环,同时对冲国际市场的变化。

问:

  从“六稳”到“六保”,就业均为首位。如何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做好保就业工作?

答:

  莫荣:当前形势下,建议实施一系列特别计划保就业:如实施复产复工安全快速推进计划,建立复工激励机制,打通产业链资金链堵点;又如实施数字平台经济加速发展计划,探索新的经济治理体系和就业治理体系,加快数字平台经济创新发展,扩大新增就业空间;再如实施社会服务就业促进计划,鼓励青年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到特定地区、行业、机构和岗位开展服务,满足社会性就业需求;还有实施新就业形态促进计划,推动劳动关系多元化,创新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就业的灵活性与安全性。同时,应注重发挥地方政府在稳就业中的作用,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政策组合。

  应强化结构性政策的针对性,防范失业风险。建议针对重点地区、受影响行业和群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精准施策,以降低突发事件对就业稳定的冲击;通过实施大规模教育培训计划,降低劳动力供给规模,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缓解短期就业结构性压力;建立国家失业预警系统,完善大规模失业预案。

  失业预警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警情监测系统、警情分析系统以及警情处理系统。加强对疫情影响较大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失业风险监测预警,加强警情分析,同时做好失业应对预案。一旦发出预警信号,采取各种措施稳定就业,防止出现大规模失业状况,切实加强规模性失业风险防范。

  •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支付方式 | 微博
  •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03407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02376
  • 京ICP备17030929号-2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0481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国作登字-2017-F-00362601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总局商标局
    商标注册证第27796137号